首页 » 电视剧 » 随性第一季
随性第一季

随性第一季

完结
类型:电视剧 剧情 爱情
导演:乔·斯万博格
地区:美国
年代:2016
主演:奥兰多·布鲁姆 玛琳·阿克曼 迈克尔·切鲁斯 马克·马龙 伊莉莎白·里瑟 古古·姆巴塔-劳 杰克·约翰逊 阿雅·卡什 戴夫·弗兰科 简·亚当斯
剧情:该剧描述不同的芝加哥人在现代社会的爱情、性爱、..展开
剧情:该剧描述不同的芝加哥人在现代社会的爱情、性爱、科技与文化迷宫里蹒跚前行,展现芝加哥这座城市本身的「多元化」、「多样性」。所有的角色都来自不同的社区和不同的生活环境,就连经济背景也各不相同。(cr天涯..展开
剧情:

本文首发于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(ID: toroscope)

芝加哥的居家隔离令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,只能出门买菜的日子更让每个在家憋着小青年想念“日常”生活,只能闷在家看电视,试着在影像中重新和现实对接。

对大多数人来讲,城市的日常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,不是夜晚蝙蝠侠的立交桥大场面,市中心的房租和北京二环般水涨船高,坐拥步行至高档酒吧餐厅笙歌的机会不是人人负担得起。而每一个“社畜”普通的青年,都在每天晚高峰挤进破烂不堪,夹杂着尿味儿和啤酒味儿的地铁蓝线红线,半小时内回到城市边缘房租便宜些更有社区感的合租房里。打开一罐啤酒,瘫在沙发上,一边刷着约会软件,和室友吐槽着自己的工作,一边结束重复的一天。

网飞的小成本自制系列剧 Easy《随性》背景设在真实的芝加哥,每集都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。也许在2016年开播的时候不是收视率最高的,但在因为疫情隔离,连社畜的短暂吃汉堡、去酒吧的快乐都无法享受的当下。剧中日常的不能再日常,取景设置就在芝加哥一些知名年轻社区楼下的剧情,看起来也无比令人想念。

和纽约这个移民大熔炉一样,芝加哥的种族构成非常多样,但也更为微妙。有富人聚居买房建立家庭的中年社区,有枪林弹雨帮派械斗的非裔社区,有文青女权独立艺术家一起谈笑风生的社区,还有生龙活虎的大学生整日轰趴的社区...各个社区纷杂林立,不同背景的人们都遇到不同的苦恼,是贫是富,是底层挣扎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
七年之痒的婚姻危机夫妇,为了找寻新鲜感开始实践开放式婚姻。在酒吧和陌生人一夜笙箫,回家面对觉得丈夫的鼾声的平凡。

也有追赶当下精酿啤酒潮流,和发小自家后院开启了非法地下酿酒作坊的Dave Franco,和哥们一起创业做生意总归要遇到分钱不均,分工争吵,理念不合的困境。

和每一个过着平凡女生一样,在摇滚演出遇到酷炫的陌生短发朋克女孩,难免不为之倾倒,迷恋她的疯狂生活方式,甚至被掰弯。为了能变得更“酷”,也要生硬跟着她吃素食,骑单车环保出行,一起在街上宣传动物保护的传单。

还有这些坐拥大房子的富裕业主中产联盟,一个丢失的网购快递就能牵动整个街区的神经。调取监控,四处追踪,轮流值班观察社区的风吹草动在群里更新,甚至无中生有的报警,到讨论网购的道德感,到是否要shop local支持本地小本生意的讨论。似乎都是有钱富裕白人的闲的没事干的烦恼。

毕竟十几分钟之隔的南部黑人社区,还有着每天为生计发愁,想自己靠小本生意挣钱的街头混混黑人小伙儿。决定批发了一些荧光棒和小玩具去芝加哥城中心千禧公园售卖,挣了点小钱就去俱乐部挥霍,生意也不幸被城管全盘端掉悲剧结局。

在家偷偷和男友尝禁果的高中生被父母抓了个正着,为了严格教育孩子决定强迫她每周去教堂接受上帝洗礼。在富裕家庭长大青春期少女却因此爱上了教会的慈善理念,决定把父母给自己的积攒的大学学费基金全捐给教堂,并请街头的流浪汉来家里吃饭洗澡,把父母的高级衣服都捐给了他们。父母得知之后当然是大骂一顿,迷惑的女孩怀疑起父母假意的信仰是否一文不值,同时也发现而捐出去的几万美元并没有真正落实给需要的人,而是被神父用来修缮教堂。在全民信仰的美国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在宗教家庭,周日做礼拜,而自我理念觉醒后,太多人选择不再相信上帝。

或者你和我和安妮一样,是个大龄单身文艺女青年。在软件上左划右划,前往酒吧、咖啡厅、演出现场、公园,赴上一次次有头没尾的约会,变得有些疲倦。安妮最终决定实验“30天约会计划“,答应每一个在软件上约她出来的陌生人。兜了一大圈儿,才发现真实生活中每天上班对他微笑的男同事,才是一直错过的心上人。

这部剧真实的甚至有些剧情老套,每一集的事情都让人觉得"I can do better than that"。取景和好莱坞的城市剧搭影棚不一样,都是实打实的芝加哥社区的酒吧、超市、饭店,让充斥着大量松散对话的看剧过程变得更有趣,让我这个文青+假酒鬼+演出爱好者+影迷不停辨认出常去的地点。

著名的嬉皮本地咖啡店+酒吧dark matter。

网红区的brunch店。

著名的鸡尾酒小酒吧Lost Lake, 每次路过门口都排着长队。

在Logan Square的书店,Neil Young来签售的时候我还有幸赶上一次。

一共推出了三季的《随性》,在播出时并没有大受欢迎,恨它的人被批为cliche过于老生常谈的剧情。如果国内当代青年的共享烦恼是工作加班、催婚、买房、吸猫,美国则是所谓白左的都市嬉皮懒骨头,女权、素食、环保、支持本地生意、酿酒、性开放、反抗精英主义,剧中人物不停地唠叨谈论自己的成年人崩溃瞬间,在随性的平淡故事里都反映的淋漓尽致。所以爱它的人却很爱这些平淡生活里的刺,真实得扎心。

如果你也喜欢这种大量对白,专注人物自我内心挣扎二十年,剧情平淡甚至毫无波澜的电影类型。那我们就来接着谈谈独立电影届近些年大热的流派Mumblecore, 呢喃核。这个独立电影的流派,一直在默默影响着好莱坞的电影制作,另外一个文青标配优秀A24电影公司,也能一直看到呢喃核的影子。

虽然流派名字听着些许晦涩,《爱在》三部曲,理论上也符合呢喃核的定义。另一位代表导演之一格蕾塔·葛韦格,近年大热的《伯德小姐》《小妇人》《弗朗西斯·哈》的女导演当年就是拍碎碎念的呢喃核走红的。

从 2006 年的《弗朗西斯哈》、2007 年《爱的阶梯》及 2008 年联合执导的《夜晚与周末》,格蕾塔一连3部与同为呢喃核圈子的导演乔·斯万博格合作,没错,乔就是《随性》的导演加编剧。她的现男友,诺亚·鲍姆巴赫去年的奥斯卡影片《婚姻故事》情绪的对话就能看出非常重的呢喃核自我表达痕迹。

21世纪初,呢喃核最初的发展,设备简陋粗糙,都是用手持DV拍摄的,剧本也没有,都是有个故事大纲就让演员(通常是自己的室友朋友)上,自家厨房一个对话就能拍一部画面摇晃。高度写实+极低成本+即兴创作的lo-fi电影,剧情对话通常讲述年轻人的感情迷茫,事业迷茫,或者感情人生双迷茫的故事,场景则通常是客厅和厨房,就像深夜喝醉了的一群朋友纷纷敞露心扉。这些非主流的电影制作手法,全都成为了呢喃核的特色,也能解释为什么这一流派的导演都高产似母猪了,一年拍6部,完全不是问题。

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小人物奋斗-挫折-成功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核的套路不同,呢喃核电影剧情从来都不追求节奏感和严格的剧本,最初的电影都是用非专业演员来演,真实的就像你身边的朋友,给你讲述怎么失业,怎么被男友抛弃,怎么交不起房租的狗血故事。看不下去的人也是被这种“闷感”劝退。

弗朗西斯哈中在逼仄的出租屋里躺倒的崩溃瞬间,哪个年轻人没经历过

这样看来,赵宝刚拍的《奋斗》《家的N次方》《我的青春谁做主》抛开一些青春剧和专业演员的俗套,“心碎乌托邦”的20多岁的无病呻吟就很有呢喃核的精神。

看过《弗朗西斯·哈》的人,都会感同身受,一个普通的文艺女青年揣着梦想,心比天高,而银行卡余额却为负。一地鸡毛的生活——有才华却无处施展,和闺蜜闹翻,男友也离开的窘境。谁还没经历过那个被生活一巴掌扇醒,咬着被角默默掉眼泪,还不敢让合租室友听见的糟糕夜晚呢?

另一部呢喃核的开山鼻祖片《哈哈笑》,豆瓣只有71人点了看过。安德鲁·布加尔斯基把年轻人之间的疏离、尴尬干用对话真实展现出来。他后来拍的《彼此欣赏》Mutual Appreciation可看性多了一些,在此不剧透,当然也无剧可透。

马克·杜普拉斯和杰伊·杜普拉斯导演两兄弟在上个十年也参与了不少呢喃核名片儿的制作,《肥大的椅子》《患难兄弟情》都是值得看的两部闲聊片儿。

后来他俩顺水推舟,和网飞合作拍了小成本优秀恐怖片Creep《林中怪人》连续两部,只有两个演员的小成本恐怖片,但看了着实让你后背发毛。

另外一些呢喃核入门级别片单:

《疯狂二十年华》

《乔希》

《嘴巴上的吻》

《艺术史》

《纸袋头》

相信能看进去的观众就能逐渐它的魅力,呢喃核绝对不只是不只是一群颓废青年坐在一起闲聊的电影,和成长电影(coming of age)有相似的主题,但内核绝对不同。孤独感可以复刻,欲望的挣扎也都有迹可循。导演从不给主角设定一个冲破迷茫的成功轨迹,结局也不是皆大欢喜。这种电影也和生活一样,观影人总是知道,这个城市每天都有人失业,每天也有人失恋,最后他们都会没事的,这些碎碎念细枝末节的感受也从来都不是一文不值。

如果找个最合适的描述来形容看过呢喃核电影的感受,那一定是朴树在2000年的那首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的那句:

“都会好的,总会有的,那些风雨,还有阴霾。关于未来,就请你坦然,不要离开。”

收起

  • 播放地址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