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 综艺片 »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
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

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

类型:综艺片 其他
导演:未知
地区:
年代:2021
主演:未知
剧情:《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》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..展开
剧情:《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》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,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。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,“诉说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。展开
剧情:

(这是解读而不是剧评)

盘古始开天地,女娲泥土塑人,三皇五帝,九鼎归一。

鼎,原本是古人用来炖煮的锅,早在七千多年前,就出现了陶制的鼎。

传说,后来大禹收集九牧之金,铸成九鼎,象征着九洲。从此后,鼎就成了立国的重器,“鼎”字也成了“显赫”、“尊贵”、“权势”的代名词,从“问鼎中原”、“三足鼎立”等词语典故就可见一斑。

到青铜时代,因为青铜极其贵重,只有王公贵族才享用得起,厚实、沉雄的青铜鼎,更加成了权力和身份的象征。夏、商、西周时期,对用鼎数量有一套明文规定,从天子到诸候、大夫、士等,分别可使用的数量为9、7、5、3、1不等,平民百姓连使用的资格都没有。这一时期,鼎还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。

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展出的第十件文物,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“后母戊鼎”,更是鼎中的王者。它因为内壁上刻着“后、母、戊”三个字而得名,高1.33米,口长1.1米,口宽0.79米,壁厚6厘米,重832.84公斤,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单体青铜礼器中最重的。

这么巨大的青铜鼎,是怎样浇铸出来的呢?据专家们研究,除了双耳外,它的鼎身和鼎足是一次性浇铸成的,不得不说是铸造工艺上的一个奇迹。

后母戊鼎的制作,使用的是传统的范铸法,即先用陶土制成模,雕塑好纹饰,阴干后再经烧制成范,内范与外范组合起来,再在范腔浇铸熔化的铜液。

由于后母戊鼎体积巨大,铸造时要先在地上挖一个铸坑,将模具口朝下,足朝上安放,二三百名工匠密切配合,同时将数个大型坩埚里的铜液注入浇口。这说明在商代,已经有了成熟而先进的铜器制作工艺。

体形巨大,工艺非凡,这是后母戊鼎的第一个神奇之处。

这件鼎的神奇,还在于它集结了种类繁多的动物纹饰。

鼎的外壁装饰着饕餮纹、牛头纹、夔纹和蝉纹;四面的交接处装饰着扉棱;鼎耳的耳背装饰着鱼纹;四足在弦纹上装饰着兽面纹。

最独特的,是在鼎耳的外侧,刻着两只老虎,它们互相对视,嘴巴里各含着一枚人像,人脸的表情显得很安静、恬适。

这种老虎吃人的纹饰,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使用较多,学者们根据人脸的表情猜测,这是一种祭祀仪式的表现,人脸可能代表正在作法的巫师,而虎并不是真的吃人,寓意着巫师法力高超,可以通神灵,操控猛兽。

于后母戊鼎,更神奇的,还有它饱尝艰辛的命运。

20世纪30年代末年,河南安阳武官村一个叫吴希增的,在同村吴培文的土地上探宝,他的探铲接触到一个坚硬的物体,他意识到有宝物,于是和土地主人吴培文,一起召集村民来挖掘。

经过两三天,一只巨大的鼎,即如今的后母戊鼎,终于被挖了出来,消息传开后,一名古董商人出巨资购买,并要求将鼎砸成几片以便运走。村民们想尽了办法,用锯锯,用锤砸,鼎饱受折磨却几乎纹丝不动,直到更重的暴力对待后,仅剩的一只鼎耳被敲下(另一只在挖掘时就没有见到),吴培文突然后悔了,放弃了这笔交易。

此时,日本人也盯上了这只鼎,派出士兵来搜查,所幸的是没有搜到,吴培文担心他们杀回马枪,赶紧将鼎转移到已经搜过的地方,果然又一次保住了鼎。为了应付日本人,他买了另一件青铜器交差。

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民政府官员将鼎及其断耳夺走,送往南京给蒋介石祝寿,蒋特别喜欢,下令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管。后来,文物修复专家根据那只断耳,修复了另一只,终于复原了鼎的全貌。

1949年,国民党逃往台湾时,本想将鼎带走,多亏它体积太大无法登机,不得已被留了下来。1959年,它被送往中国历史博物馆,在北京安了家。2002年,它被列入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名单。

2005年,后母戊鼎曾经回安阳“省亲”,已经83岁的吴培文,在时隔59年之后,再次见到了他曾精心守护的国宝。收起

  • 播放地址1